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,當前,疼痛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、腫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問題。每個人日常都會碰到“疼痛”問題,但很多人對它的認識卻遠遠不夠。慢性疼痛是一種病,并非所有疼痛都需要鎮痛治療,遇到疼痛也并非“能忍則忍”;疼痛折磨很多人,但卻“男女有別”。專家提醒,疼痛不應被忽視,科學的疼痛管理才更有助于享受健康人生,否則小心痛忍多了變“脆皮”。
誤解 錯把疼痛當“濕氣”重
自去年8月起李女士就受到肩痛的折磨,“當時我以為是吹空調受涼了,‘濕氣’重導致的,沒當回事。可是經過保暖,并在推拿館理療、拔火罐后都沒什么用,疼痛反而越來越重,不僅徹夜難眠,連梳頭、穿衣服、扣紐扣都很困難。一直忍了半年,什么都試過了,才到省人醫的疼痛門診來看。”最終她被確診為凍結肩,也就是“五十肩”。李女士告訴記者:“后來醫生用微創方法幫我松解和治療之后,疼痛明顯減輕了,也能活動了。”
無獨有偶,對于疼痛的誤解,讓徐女士以為自己得了產后抑郁。自從兩年前生過寶寶后,徐女士就過上了白天工作、晚上回家帶娃的生活。“累,并快樂著!但兩年來,我卻時不時地仍能感覺到疼痛。也說不上哪疼,臀也疼、腰也疼、小肚子也疼,時不時地……我都覺得自己是不是產后抑郁了。”徐女士告訴記者,經歷過妊娠和分娩的十級疼痛,她覺得這些小痛無關痛癢。但在家人的關心和堅持下,徐女士來到南京市第二醫院疼痛門診就診。
接診醫生了解到徐女士忙于工作,生產后未做過康復項目,且平時帶娃勞累,上班又久坐不運動等,結合癥狀表現和檢查結果,考慮令徐女士疼痛的原因是慢性盆腔疼痛綜合征。“該病以下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,持續時間長,疼痛性質多種,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。”鄧友明主任醫師介紹,通過治療徐女士的疼痛逐漸緩解。
區別 疼痛確實存在性別差異
疼痛患者不僅身體承受痛苦,精神方面也會受到很大影響,常常伴隨著焦慮和抑郁的情緒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據統計,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,且每年以1000萬—2000萬的速度快速增長。2023年我國慢性疼痛相關疾病住院患者高達2615萬例,僅疼痛科收治的患者就提升了35.1%,但不少醫院疼痛科數據顯示,在收治的患者中,女性患者占比接近六成。難道疼痛“男女有別”?
省人醫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醫師潘寅兵教授表示,在臨床工作中可以發現,男性和女性在疼痛的體驗、感知和應對方式上確實存在著顯著的差異。而且,某些疾病的發病率存在明顯的性別傾向,“比如常見的凍結肩,男女發病率之比達到1∶3。”
為何有如此差異?潘寅兵介紹表示,這與不同性別間性激素水平、內源性鎮痛系統以及大腦結構和功能等多種因素有關,也與女性社會功能角色的特殊性等社會心理因素有關,“從生理角度來看,女性似乎對疼痛更為敏感。女性體內的激素水平波動,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變化,可能會影響疼痛感受。例如,在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,許多女性會感受到疼痛程度的變化。同時,女性的痛覺感受器可能在分布和敏感性上與男性有所不同,這使得她們在面對相同的刺激時,更容易感受到疼痛”。
心理因素也在疼痛的性別差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。“女性可能更傾向于將疼痛說出來,尋求支持和幫助。而男性則更有可能選擇默默忍受疼痛,不愿意輕易表達,認為‘忍一忍’自然會好。”潘寅兵解釋。
危害
有些疼痛忍多了
易變“脆皮”
疼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,而慢性疼痛是一種獨立的疾病,但“忍”卻不是解決辦法,甚至產生危害。《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》顯示,慢性疼痛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、腫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問題。但公眾對于疼痛疾病的知曉率僅14.3%,只有不到一半的慢性疼痛患者選擇就診。
省人醫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劉存明教授表示,古有關公“刮骨療毒”面不改色,傳為美談,但在醫學看來卻是錯誤的選擇。“‘忍痛’在我國文化中備受推崇,尤其是男性。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,疼痛有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之分。”劉存明解釋,急性疼痛往往是一種癥狀,多數隨著原發病治愈而消失,“關公刮骨之痛”就屬于此類疼痛,“而慢性疼痛和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類似,本身就是一種疾病。其病種多、病因雜,可由多種病因引起,如炎癥、神經損傷、腫瘤或糖尿病等。發病率逐年增加,不分白天黑夜,很多人忍受著疼痛的折磨,亟須更多關注”。
劉存明提醒,疼痛醫學里有一個概念叫“痛覺敏化”,簡單來說就是對疼痛“過敏”,“當你對慢性疼痛置之不理,它很可能逐步影響到神經、脊髓,甚至導致大腦中樞‘過敏’,造成其疼痛閾值可能處于較低水平,治療難度加大,逐漸成為易痛的‘脆皮’體質,嚴重時輕微觸摸皮膚都會感到疼痛難忍。”劉存明強調,“忍痛”不僅容易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,還容易導致慢性疼痛遷延不愈甚至加重,因此有些“痛”真的不必忍。
建議
預防疼痛不再當“忍者”
專家表示:目前慢性疼痛患者面臨兩個難題,“一個是拖延看病,越拖越痛;二是找不對科室,這在中老年疼痛患者中非常典型”。潘寅兵教授建議,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,不妨到醫院疼痛專科門診就診,切莫延誤治療時機。
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疼痛?
“首先要增強自我認知,了解疼痛是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正常反應,而痛覺敏感可能與心理因素、精神因素或外周神經損傷有關。”專家建議,“還要學會調節情緒,轉移注意力。在出現疼痛時,嘗試通過看書、看電視劇、和朋友聊天、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,減少對疼痛的關注。此外,通過身體鍛煉,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,增強身體素質,同時鍛煉過程中也能相對提高對疼痛的承受能力”。
專家強調,合理飲食,放松身心、規律作息,是預防疾病發生的關鍵,“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如蘋果、黃瓜、雞蛋、牛奶等,增強自身體質,預防疾病發生。避免過量飲酒,長期過量飲酒吸煙會降低人體免疫功能。學習放松技巧,如呼吸練習、冥想等,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,避免熬夜,機體的免疫修復大部分是在睡眠時進行的”。
此外,感染也是導致疼痛出現的比較常見的原因,專家建議,積極接種疫苗,預防感染。
□通訊員 曾令清 何雨田
金陵晚報/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婕妤